如何成为一位生活在纽约的野生哲学家
🚖
你有没有想过,你在城市里看到的一切,
为什么会是这样?
据不完全统计,所有的纪录影像里,有90%是关于地域的,其中又有90%是关于某座城市的;这其中有90%来自英国或美国,而这其中,又有99.9%大概都是关于纽约的。
有一些不那么严谨的数据表明,全世界100%的文青可能都住在(或者住过)纽约,而且,100%的纽约市民和90%的非纽约市民都在拍纽约。
©️ HBO/Getty Images/Ringer illustration
“John Wilson”这个名字,属于那种拿加粗白板笔写在纸上、再把纸贴在脸上,都会被无视掉的一类。然而最近这大半年里,这个像是未成年进酒吧用的假身份证上没动脑子胡编的名字,却频频出现在各种各样的知名播客、主持人、喜剧演员和电影人嘴里,出现在《纽约时报》《滚石》的头版头条上。因为,这位John Wilson自导自编的剧集《How to with John Wilson》,从去年播出之后就火了起来,第二季据说也会在今年播出。
©️ Zach Dilgard/HBO
《How to with John Wilson》的中文译名叫作《约翰·威尔逊的十万个怎么做》,内容也确实对版:每一集提出一个看似平常的问题(比如“如何尬聊”“如何增强记忆”“如何给家具贴膜”),然后运用“普信男”式的智慧,配合他那善于发现的小眼睛,端起摄影机,走进纽约的街巷,去寻找一个个简单而又不寻常的答案。
©️ Zach Dilgard/HBO
随着剧情的深入,你会慢慢发现,John Wilson真的不是个普通的男士(且远远谈不上自信)。那些答案,也总绕进一些怪奇而未知的、意想不到的方向。说到底,他要实践的其实就一件事,一个真正有趣的纪录片该怎么拍、拍些什么?
©️ Zach Dilgard/HBO
给纽约的荒诞情诗
八年前,John拍摄了一部名为《How to Walk to Manhattan》(《如何走到曼哈顿》)的短片。片长不到十分钟,却已然显露了John特有的拍摄风格:笨拙的涂鸦字体,凌乱的手持镜头,不起眼的画面,随机的视角和随机的人物,还有他那踌躇不定、时不时来两声经典清嗓的尴尬旁白。
©️ How to Walk to Manhattan
如果你循迹进入John的个人网站,就会发现,他的网站域名就是一个简单粗暴的“John's Movies”,点进去则更是震撼——简洁到可以说是什么都没有。没有背景,没有版头,只排了一整列视频,其余全是光秃秃的,最底部用小字写着他的社交网络账号“@peepingjohn”(“偷窥的John”)。
©️ ins: peepingjohn
他的官网视频不多,总共也就十一条,全是近年来他上传到Vimeo的个人纪录短片,风格一致,主题各异,有几支甚至标有Vimeo的“员工选择”奖项。内容从“怎样保持单身”中收集古早的选美比赛录像带,到“逃离帕克城”中犹他州冰天雪地下真实的圣丹斯电影节惨状,从“怎样与床虱共存”中提炼出“纽约是臭虫最佳寄居地”的重大结论,到“批发货物的精神生活”中探索小商品市场员工独特发明背后的个人哲学。喜剧纪录电影人兼业余社会学家John Wilson在寻常中发现了超常。然后你或许就会明白,有趣的灵魂是一张白纸,注满了窘迫和凝视的欲望。
©️ How to with John Wilson/HBO
正如天才与疯狂只一线之隔、智慧与愚蠢可以同时出现一样,很多时候,无聊与精彩也可以融合在同一个事件、同一种现象、同一个个体之中。从Vimeo发家、多年来一直靠自己一个人完成拍摄的John,竟也收获了一堆cult崇拜式的粉丝的追随,直到他的素材被收录进喜剧明星Nathan Fielder的节目,本来只作为几秒搞笑片花出现在小荧屏上,但在Nathan的友情推荐下,HBO相中了这个有趣的灵魂,并由此制作了《How to with John Wilson》。
©️ How to with John Wilson/HBO
这部剧集里的John仍然初心不改,该乱七八糟的依旧乱七八糟,完全没有因为到了亿万人次观看的大平台就上纲上线,原汁原味的清嗓和胡言乱语的路人依旧随时听得到看得见。
比如说脚手架吧,脚手架在纽约是最常见的东西,几乎所有高楼,包括那些最知名的大楼,下方人行道都被脚手架覆盖,以遮挡上方坠物,保证行人安全(至少安装它们的初衷如此)——换句话说,有谁看过一部低成本个人纪录片,是完全献给脚手架的?这比人类本身还令观众习以为常的东西有什么好讲的?不就是头顶上毫无特色的钢筋吗?
©️Scaffolding on Nevins Street in Brooklyn at
the end of December/ David La Spina for The
New York Times
©️Layers of scaffolding, as seen from East
28th Street in Manhattan/ David La Spina
for The New York Times
然而John注意到了它们,并觉得这些为了安全而丑化城市的存在其实大有学问,甚至还有历史、来头和故事。
于是,《How to with John Wilson》的第二集,就真的是在讲脚手架:从纽约向外看,美国大多数主要城市的城建历史,都被临时的金属脚手架支配着。而在纽约,总长约有280英里长的它们,既覆盖着各种地标性建筑,也遮挡着屋内人窗外的景色。它们可以成为庇荫场所,可以成为健身房,也可以违背初衷、成为实际的安全隐患。
©️ How to with John Wilson
我们对安全的追求,可能意味着怎样的牺牲?一座城市如何对生命的承诺反其道而行之?当被假藤蔓和美丽的装饰品点缀之后,枯燥的金属条要怎么成为休憩的温床甚至是艺术品?以及,当我们无法对鸡肋的纳税方向做出改变时,是否有义务将习以为常变成不寻常?
一堆毫无生气的人类社会发展产物,就这样被赋予了哲学意义。正如对脚手架的思考一样,《How to with John Wilson》每集只用了不到半小时的时间,从对一个不起眼的话题的讨论,遵循简单的结构,走向了更深的层次,进行了发散的思考。
©️ How to with John Wilson: Anatomy of a Scene
“掐指一算,
这事不简单”
“从一个自己生活里冒出来的简单问题开始,将相机对准周围的环境来寻找答案,同时让旅程把他带到任何可能的地方”,依循着这种方式,John结识了一系列奇特的陌生人,也发掘了城市中被人忽视的角落。只要愿意留心,普通人的智慧永远比我们能意识到的、甚至他们自己能意识到的要深刻得多。这些意外的遭遇,也带给了John更大的惊喜。
©️ How to with John Wilson
他想知道如何掌握闲聊的技巧,想提高自己欠佳的记忆力,想在餐桌上与朋友们公平付账,还想知道怎样从宠物的利爪下拯救破烂不堪的家具……看似生活中的小问题,要解决它们,首先得找到问题的根源在哪里——万万没想到,是这座城市的所有元素在共同作怪,周围一切社会律条在无孔不入地搞鬼,要侵蚀这个有点nerd还有点焦虑的男人那本来就不完美的生活。
©️ How to with John Wilson: Anatomy of a Scene
比如,从“How to make small talk”这个问题开始,对闲聊技巧的讨教,把他领到了一个搏击冠军的家中,这位大哥同时身兼“义警”抓捕恋童癖,John认为这非常考验闲聊的本领,并从对方失败的抓捕中汲取了一些教训;他很快又落脚在墨西哥坎昆的海滩上,却遭遇春假人潮,与一个同样无法融入的尴尬青年敞开心扉,大侃生命中的失落和存在主义危机。
整个剧集中这样的奇遇比比皆是:为了增强记忆力并探索记忆的本质,他偶遇一个近乎邪教式的曼德拉效应互助团体;为了讨论公平的契约,他闯入纽约市裁判圈令人作呕的晚宴现场;为了看清保护欲与控制欲的界限,他走访了一家宣扬“重新长出包皮”的私人工坊……开放的可能性为本剧创造了不少惊人的视觉体验,其中也包括一段持续好几分钟、在简中互联网无法过审的正面裸露器官特写。
©️ How to with John Wilson:Touch and Go
John的一切操作,都不像是走在解决这些问题的正轨上,而更像是一场杂碎的录像带狂欢,纪念着当代普通市民的生活氛围和哲学。但我们真的需要解答这些问题吗?我们真的需要通过看纪录片去知道怎样不用戒烟、怎样在真人秀中表演、怎样洗铁锅吗?这真的是困扰我们生活的内在矛盾吗?
John·看穿一切·Wilson显然不是这个意图。因为怀疑记忆而产生的对现实的思考,为家具覆膜折射出人们对物质主义的追求,它们都是一步步侵蚀城市中每个人生活的毒液。“我们不需要无谓的闲聊,我们不需要为了保存而毁灭某物的真正价值”,说这些话的时候,John自己的声音里都带着尴尬,可这不就是一件超级尴尬的事情嘛。
©️ How to with John Wilson: Anatomy of a Scene
当纽约客遇到
异化的世界
《How to with John Wilson》的大部分素材都是在疫情之前拍摄的,所以许多人都是坐在隔离的家中,看着John拿着摄影机走进拥挤的公寓电梯,与人谈话时不用戴口罩,坐上陌生人的车去他们的家中小叙不用先量体温,跟朋友去餐厅生日聚会也不用出示核酸检测报告,深入最暗处的人类行为,也不用站到六英尺开外——那是一个不知道还要多久也不知道能否再回归的生活常态。
©️ How to with John Wilson: Anatomy of a Scene
因为剧集在收尾阶段,刚好撞上了疫情,导致最后一集讲到一半,突然就跟这个全球变故交叉到了一起。当然,按照John的作者性,自然是“it is what it is”,摄影机跟着生活走,走到哪儿是哪儿。于是我们的目光,从纽约地铁口凶杀现场血泊里的开衫毛衣、偶然拍到的Kyle MacLachlan狂刷公交卡和Jason Segel离开首映礼等等明星轶事上,忽然转进到了John的私人世界。毕竟此时,他能拍的素材,也就仅限于自己的猫咪与公寓大门之间的距离。
©️ How to with John Wilson: Learning
about Risotto
世界出现了异样,自己的生活改变了方式,生活里出现的人也会出现异样。这些异样,潜移默化地影响着John的拍摄。他放弃求助、试图戒烟、尝试滑雪,在远离人群的大前提下,拼命寻找那个禅意的境界,等待着所谓的“天人合一”,等待着美食之神的灵感降临。
但就像我们每个人在这疫情的两年里意识到的一样,生命过于短暂,等待不是办法,有些事情要趁早去做、要立刻行动,不然,那碗“完美”的烩饭会像锁链一样囚禁着你,让你连走下楼梯的距离都无法跨越。
©️ How to with John Wilson: Learning about
Risotto
在这个艰难的时刻,我们需要的不是完美的烩饭,而只是烩饭本身。难看的、糟糕的、不温不凉的,但可以填饱肚子、可以让别人知道在这个空虚清冷的街道上,在这个危机横行的宇宙里有人永远关心你永远站在你身边的,哪怕是一碗恶心兮兮猫都不吃、捂着鼻子才能勉强下咽的烩饭。在某些关键的时刻,完美和纯粹都可以暂缓,安慰可能更重要。我们都值得一抹原谅色,毕竟这个时节,活下去就不容易。大家的故事其实都交织着,其实都很相似。
©️ How to with John Wilson: Learning about
Risotto
©️ Makers of LACTAID® brand products
纽约并不是乌托邦,现实中没有哪个城市是。但一座城市为什么值得爱恨,值得所有这些折腾,值得John花上半辈子的精力去拍它最肮脏的角落和最古怪的人群,那些主流大众最不想也最无意看到的东西?
©️ How to with John Wilson: Anatomy of a Scene
答案就是《How to with John Wilson》里展示的一切:这里的点点滴滴都值得共情。第一眼也许可笑而令人生厌的,但当你花时间去了解、给所有的现象一个解释的机会后,你会发现每个人的生活都不是彻头彻尾的廉价笑料。John的积累与呈现,只是披着纪录片的外壳,但却给居家期间的我们一个看到人性瞬间的机会,为世界增添人间值得的理由。而我们的细心观察和耐心倾听,就是创造和记录一座城市最好的原料。
©️ How to with John Wilson: Anatomy of a Scene
🕙✉️🕙
来聊
你的梦想之城是哪里?
撰文/Yorkshire Viking
编辑/Effy
排版 /措措
NOWNESS
第三届 #NOWNESS天才计划# 已正式开启征片!
我们期待与新锐创作者们相遇,用作品和NOWNESS一起,重新定义这个时代的观看。作品征集现已开启,具体奖项设置、报名信息请点击图片跳转阅读:
更多「有意思的人」